保山氣荒追蹤
“公交車到我們加氣站加氣,每方4塊4毛2,而我們從四川購來的液化天然氣,每方4塊7毛2,加一方氣,我們倒貼3毛錢。”保山市康浩(集團)公交運輸有限公司副總張虎掰著指頭告訴記者,自從保山天然氣斷供后,除了民用領域外,公交車、出租車更加“受傷”,為了避免再出現昔日加氣排隊堵城情況(詳見晚報12日A18、19版),康浩公司不得不貼錢自救。
保山作為全省車用加氣站吃螃蟹的第一城,如今卻在氣荒中遭受重創。“我們每個月虧本26.4萬元。”張虎無奈表示。而即使是企業貼錢加氣,一些公交車司機也在醞釀把車改回傳統的柴油。“是呢,柴油污染大,我也認得,但是加氣難。”公交車司機李大軍對記者說。中緬天然氣何時能惠及服務于公共交通事業的企業和司機們,各方都在觀望。
歷史
建立省內首家車用加氣站
上世紀70年代到過四川的人,都會發現四川公交車頭頂一個龐然大物般的“氣囊”,驅動車輛前行的能源均來自于此,作為國內天然氣使用較早的大省,四川的景象讓許多保山人羨慕,康浩公司董事長楊紹康將這一幕記在了心里。
自上世紀90年代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在保山發現淺層雞窩狀氣田后,康浩公司嗅到了清潔能源的商機,主動到重慶等地考察,很快掌握了“壓縮天然氣”汽車各方面的技術要領。在全省建立了第一個車用加氣站,于2001年10月1日開始正式運營。
推廣
給補貼讓公交出租“吃”氣
說起當初開始向公交車和出租車車主和司機宣傳推廣新能源時,楊紹康搖著頭說那真叫一個不容易啊。“當時,為支持我們發展CNG,政府也出臺相關的補貼政策,我們也貼錢對公交車、出租車進行油氣改造,開始每輛出租車的改裝費約為5000元,政府補貼1000元,為盡快推動改裝進度,我們公司又決定每輛車再由公司補貼200元。這樣其實每個車主只要花3800元就可以實施改裝了。”
楊紹康說:“雖然有少數車主一開始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車輛實施了改裝,但還是有很多車主由于擔心用下來不劃算,持懷疑態度。隨著時間推移,出租車司機們算了成本,一趟跑下來還是加氣劃算,嘗到了甜頭后,出租車司機們就舍不得加油了。”
截至目前,康浩公司擁有19條線路215輛公交車以及415輛出租車。除7輛公交車以外,所有的車輛都在“吃氣”,最高時日均消耗1.4萬方左右天然氣,即使是氣荒期間,每天的天然氣消耗量仍在7000方以上。
算賬
用天然氣年可節約成本50%
“從當時的1塊2一方到現在的4塊4毛2一方,價格是翻了很多倍,但實際上天然氣氣價比燒油來說還是便宜的太多太多。”楊紹康說,從綜合利用效率來看,天然氣作為油的替代品發揮的綜合效能甚至要大于居家民用。”
公交司機李大軍介紹,跑一趟車26公里,消耗的氣不到4方,算下來確實比加柴油要劃算得多。記者從康浩公司了解到,該公司曾長期對云M07063號、云M10355號;出租車云MT365號,云MT385號進行跟蹤調查了63天,結論是,等量的壓縮天然氣比汽柴油節約;使用天然氣后,汽車節省了維修費用,噪音低,氣缸不積碳。能延長發動機使用壽命,不需要經常更換發動機油的火花塞,每年可節約相關成本50%,起到了節能減排的作用。
困境
受制于產能加氣要排長隊
已不止是第一次,保山市的出租車因為難加氣而“停擺”。2007年,保山第一次出現出租車停擺事件,記者當時就了解到,長期以來,加氣量不足導致加氣車輛排長隊等問題表示不滿,不少司機都選擇在加不滿氣時加油以滿足運營的需要。但油價不斷上漲,司機們感到入不敷出,只有無奈停業。2009年,出租車停擺再次發生,原因還是加氣要排隊。
保山市天然氣加氣站站長黃明舜曾告訴記者,這里是保山唯一的天然氣加氣站。保山市有兩個用氣終端,一個是加氣站,另一個則是民用天然氣公司。但保山每天的供氣量只有兩萬立方,民用天然氣用量一增高,導致實際供給加氣站的天然氣供氣量不足和氣壓過低的現狀。
愿景
早日能用上中緬天然氣
楊紹康告訴記者,從今年4月開始,公司的車再也吃不到本地的氣,從外地拉氣回來,原想堅持到6月,等中緬天然氣管道接進來成本便低些,沒想到如今還是得從外地拉氣。
按照楊紹康原先的想法,康浩公司完全有能力,資金也到位,可以在中緬天然氣管道建立門站,下載天然氣,這樣不但成本降低,公司也避免了虧損,還能有盈利。明年春節前可能接通的中緬天然氣管道供氣讓楊紹康看到了一些希望。“現在雖然遭受到了嚴重的氣荒,但公司從未讓公交車停運過,我們有義務也愿意承擔這項社會責任。”楊紹康表示:“ 但公交事業應得到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才能更好地發展,不應該讓我們一個民營企業獨立支撐。”